查看原文
其他

世界史不是历史学:缺位的不是智商,而是求贤之心

2017-06-12 文運 文運心田


昨天,收到朋友发过来的一篇《中国青年报》报道,说的是:


在山西省吕梁市市直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考中,一名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的世界史专业研究生,报考招聘计划要求为“历史学”专业的岗位,却在笔试成绩通过之后,被有关方面告知,世界史不是“历史学”,并因“填报虚假报名信息”而被取消面试资格。


另一名毕业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考生,报考招聘计划要求为“会计或财务电算化”专业的岗位,并获得笔试成绩第一名,也被有关方面告知,会计电算化与“会计或财务电算化”的专业要求不符,并因“填报虚假报名信息”而被取消面试资格。


在对考生异议的答复中,有关方面表示,希望考生从中“吸取教训”,“避免类似问题发生”。


世界史,不等于历史学;会计电算化,不等于会计或财务电算化——这样“白马非马”式的诡辩,不是哪个酸秀才在咬文嚼字,而是有关方面取消考生面试资格的依据!


面对来自常识的挑战,从容不迫、坚定不移,甚至要求考生“吸取教训”,“避免类似问题发生”——这样“倒打一耙”式的归责,不是出自街头骂架,而是出自有关方面的书面答复!


难怪媒体报道会冠以《在吕梁,世界史不是历史学》这样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标题!连我这个既参加过地级市公务员招考,又参加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,还当过公务员面试主考官的人,看到报道,也吃了一惊。


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?《中国青年报》记者调查了很多(了解详情,请点击文末左下角的“阅读原文”)。表面上看,原因在于有关方面对报考岗位专业要求的解读与人们的常识有差异。历史学不包括世界史、会计或财务电算化不包括会计电算化,是有关方面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审核,涉及专业名称,多一个字、少一个字都不允许”的结果。


对于如此挑战常识的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”,有人批评规定不合理,有人批评执行太机械,也有人认为可能存在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的暗箱操作。据报道,吕梁市委、市政府已成立核查组,介入调查。我们不必随意猜测。不过,事情演变至今,可以确定的是,真正丢掉了公信力,要“吸取教训”,“避免类似问题发生”的,不是考生,而是有关方面。


规定不合理,执行太机械,似乎是个智商问题。但从“白马非马”式的雄辩、“倒打一耙”式的答复来看,有关方面虽然表现颟顸,但绝非智商缺位。



大约二十年前,我先后参加过地方和中央两次公务员考试,遇到的情况正好相反。


1996年,我本科毕业,恰逢家乡首次在地级市层面进行公务员招考。由于所处乡村消息闭塞,我一直不知道招考信息,也没有报名。10月5日就要正式考试了,9月25日上午我才听说招考消息,下午才骑车赶到城里的市人事局。


市人事局负责报名的工作人员跟我说:“你真是幸运!这是头一次公务员招考,本来是9月23日截止报名,但因为报名的人太多,领导又让延长了2天,正好到今天下午截止。”


后来,我在那次考试中获得了文秘专业全市第一名,并被市工商局录用。至今也不知道那位决定延长报名时间的领导是谁,但如果他也像前面的报道中那样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”的话,我今天也就不会在这里写评论了。


2000年,我硕士毕业,恰逢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的首次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。C部委到我所在的学校进行了几轮招人考试,我留在了最后的名单中。可是,不知何故,C部委并没有列入当年的人事部公务员招考计划。要成为C部委的公务员,又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。因此,经协调,C部委就让我们通过J部委报名,也就是说,我们填写的报名表是报考J部委的,但在括号中注明报考C部委。按照约定,考完之后,J部委就会将我们的考试档案转给C部委。结果,考试成绩出来之后,我收到了J部委而不是C部委的面试通知,并最终被J部委录用。


接到通知面试的电话时,我曾好奇地问J部委人事部门的领导:“为什么我的考试档案没有转到C部委?”领导没有正面回答,只是淡淡地说:“你的成绩很不错,准备参加我们的面试吧。”后来,我才知道,在报考录用我的那个岗位的考生中,我的笔试成绩是最高的。


从因为报名人多而延长报名截止时间,到不动声色地争夺人才,我作为一个来自偏远乡村的农家子弟,就这样在一些至今也不知道姓甚名谁的领导们的“灵活关照”下,走进了公务员队伍。


2012年之后,我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司局级领导干部,多次参加公务员招考面试,还当过主考官。每当面对考生时,总能想起自己当年走过的路。


与吕梁招考事件中因“谎报专业”而被取消面试资格的考生相比,当年的我何其幸运啊!


站在今天的角度看,与报道中提到的吕梁市有关方面的领导相比,我遇到的那些领导或许在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”方面有瑕疵,但求贤之心是鲜明而可贵的。


因此,在这次吕梁招考事件中,真正缺位的不是智商,而是求贤之心。


为公求贤,才是国家进行公开招考的初心。为公求贤,是为了凝聚人才,推进国家的各项事业。因此,求贤还是不求贤,也反映了作为还是不作为的差异。


【本文版权属于文運老师。欢迎转载、引用,敬请注明作者、出处。】





文運老师简介

文運老师,文学学士、法学硕士、管理学博士,《中国青年报》“文运新语”专栏作者;曾在中央国家机关担任司局级领导职务,辞去公职后,发起明德共学“人才公益”事业,提出了“探索根本规律,发现内心世界;追求无限价值,担当天下道义”的学习宗旨,“回归文化经典,共享前人智慧;塑造共同语境,促进相互信任”的共读理念,“利用碎片化时间,开展系统化学习;无须交纳费用,但要认真参与”的网络公益共学原则。




相关文章链接:


感谢阅读,您的关注、转发、点赞都是对我们的鼓励:


长按二维码>识别图中二维码>关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